2022-08-25 01:29·咪小坨 欢迎关注咪小坨,每天10分钟,与您分享人文历史领域优质内容。 越剧由浙江嵊县当地的说唱曲艺“落地唱书”发展而成。发源于浙江绍兴农村,发祥于上海都市。在其发展过程中,曾称小歌班、的笃班、绍兴戏剧、绍兴文戏、髦儿小歌班、绍剧、嵊剧、剡剧等。1925年9月17日,上海《申报》演出广告中首次以“越剧”称此剧种。1938年后多数戏班和剧团称此类戏剧样式为“越剧”。 越剧发展过程中,吸收了昆曲、话剧、绍剧等不同戏剧样式的艺术养分,演出由小歌男班演变为女子越剧,共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。越剧音乐属“板腔体”,在越剧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,也经历了不同的变化与发展。 第一个阶段,落地唱书时期(1906年前) 清咸丰年间,嵊县西乡马塘村农民在演唱当地民间说唱的基础上,逐渐形成了“落地唱书”的曲艺演唱形式。 第二个阶段,小歌班时期(1906-1921) 1906年,嵊县民间艺人又在演唱“落地唱书”中将曲艺形态的落地唱书搬上农村草台演出,从而形成了以演戏为主的舞台表演样式。因其伴奏用笃鼓和檀板,演奏中常发出“的笃”声,故称为“的笃班”,时称小歌班(区别当时的绍兴大班)。当时艺人们在浙东乡镇演出均为半农半艺的男性农民,故又称“男班”。演出曲调沿用唱书时的[吟哦调],以人声帮腔,无丝弦伴奏,剧目多民间小戏。 1910年小歌班进入杭州演出。1917年5月13日小歌班初进上海,在十六铺“新化园”演出。后续又有3班艺人五次来上海演出。在学习绍兴大班和京剧的表演技巧后,1920年小歌班集中较知名的演员汇集上海,编演《梁山伯与祝英台》《碧玉簪》《孟丽君》等新剧目,小歌班终于在上海立足。 小歌班自1917年达到上海后,1920年起演出便用丝弦伴奏,因板胡定弦1-5音,称[正宫调],简称“正调”。从此,“丝弦正调”成了主腔,并借鉴绍兴大班的板式,初步建立起“板腔体”的音乐框架。 第三个阶段,绍兴文戏时期(1921-1937) 1921年至1937年,男班艺人相继将小歌班改称“绍兴文戏”,并吸收京剧、绍剧的表演程式,剧目向古装大戏发展。同时,演出剧目受海派京剧影响,主要编演连台本戏,在“大世界”“新世界”等游乐场以及茶楼、旅社、小型剧场演出。 期间,1923年7月,嵊县籍商人王金水邀请男班艺人金荣水回乡班第一个女班,招收13岁以下的女孩20余人。翌年1月14日,该女班在上海升平歌舞台演出,称“髦儿小歌班”。施家岙女班的演出,推动了女子越剧在浙江的形成与发展。 1925年,施银花在琴师王春荣的合作下,形成了6、3定弦的[四工调],成为绍兴文戏时的主腔。 自1929年至1937年,各类形式的女子小歌班在浙江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,并形成了一股开办女班的热潮,仅嵊县当时就有26个女子小歌班。 但是,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,虽有一些越剧女演员如王杏花、陈苗仙以及“东安舞台”“四季春班”等先后在沪演出,但仍为男女混合演出。 第四个阶段,改良越剧时期(女子越剧时期,1938-1942) 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,从1938年1月起,浙江的越剧女班蜂拥来沪,至1941年下半年增至36个。当时浙江女子越剧的著名演员几乎都荟萃于上海。而此时的男班,由于演员后继无人,最终被女班取代。 女子越剧在上海立足后,为适应环境和观众需要,1938年越剧名旦姚水娟吸收都市文化人参与对越剧的改革,各剧团、办社竞相编演新剧目,时称改良文戏时期(女子越剧时期)。当时主要编剧有被称作“四大金刚”的樊篱、闻钟、胡知非、陶贤。 自1928年至1932年的4年间,越剧编演新剧目逾400个。这些剧目一般采用幕表制。由于越剧剧目内容的多样化,引起了演出形式相应的变化,出现向兄弟剧种学习的趋势。当时有的学海派京剧,如商芳臣曾搬演周信芳的名剧《明末遗恨》;有的学申曲,如施银花、屠杏花移植上演西装旗袍戏《雷雨》;有的则学电影、话剧,如姚水娟演《蒋老五殉情记》《大家庭》,采用写实布景,人力车上台。而在经营方式方面,当时的改良越剧破除了封建性陈规,实行经理制,统一掌管前后台。这时期,最有名的演员旦角为“三花一娟一桂”,即施银花、赵瑞花、王杏花、姚水娟、筱丹桂,小生为屠杏花、竺素娥、马樟花。 第五个阶段,新越剧时期(1942-1949) 1942年10月,袁雪芬在进步话剧的影响下,在大来剧场开始对传统越剧进行全面的改革,史称“新越剧”。以话剧为榜样,前两年陆续聘请编导有于吟(姚鲁丁)、韩义、蓝明(流)、萧章、吕仲、南薇、徐进等,多为年轻的业余话剧工作者。他们把进行改革的越剧称为“新越剧”。1944年9月,尹桂芳、竺水招也在龙门戏院进行改革。此后,上海主要越剧团都投入“新越剧”的行列,越剧的面貌在短短几年中发生了巨大变化。 1943年11月,袁雪芬演出《香妃》使,与琴师周宝财合作,在“四工腔”的基础上,吸收了京剧“二黄”的过门,经逐步完善后,形成了[尺腔调],并成为当时越剧的主调之一。 1945年1月,袁雪芬、范瑞娟在九星大戏院演出《梁祝哀史》,期间范瑞娟与琴师周宝财合作,在越剧[尺腔调]等基础上,吸收京剧“反二簧”,形成了优美舒展、深情隽永的[弦下腔]。 20世纪40十年代后期,越剧音乐[弦下腔]被越剧演员吸收、丰富,发展成越剧的主腔,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、衍化出不同的流派,如旦角有袁雪芬的“袁派”、傅全香的“傅派”,生脚有尹桂芳的“尹派”、范瑞娟的“范派”,以及徐玉兰的“徐派”等。这些越剧艺术流派长于抒情,以唱为主,声腔清悠婉丽,优美动听,表演真切动人,极具江南灵秀之气。 20世纪40年代的越剧改革,建立起正规的编、导、演、音、美高度综合的艺术机制。越剧观众的构成也发生了变化,除原来的家庭妇女外,还吸引来大批工厂女工和女中学生。这一时期的著名越剧剧团有雪声剧团、芳华剧团、东山越艺社、少壮剧团、云华剧团、玉兰剧团、丹桂剧团等。 传统越剧题材多以“才子佳人”戏为主,代表剧目有《红楼梦》《梁山伯与祝英台》《碧玉簪》《情探》《追鱼》《盘夫索夫》《李翠英》《血手印》《打金枝》《西厢记》《孔雀东南飞》等。 (以上部分内容,根据高义龙《越剧史话》,上海文艺出版社,1991年版;应志良《中国越剧发展史》,中国戏剧出版社,2002年版整理,特此声明。)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|